防洪效益得到充分显现
    按照工程初步设计,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按照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建造,可利用的防洪能力约18亿立方米,作用十分有限。2006年大坝全线到顶达到185米,蓄水到156米后,蓄洪库容可达110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建立。蓄水到175米高程后,三峡工程将全面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据了解,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经历了围堰发电期、初期运行期和试验蓄水期三个运行阶段,不同程度地发挥了拦洪、削峰、错峰等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已经逐步得到充分显现。  
    2004年9月8日,每秒60500立方米的洪峰抵达三峡坝区,这是继1998年大洪水之后最大的洪水,也是三峡库区蓄水后首次面对防洪“大考”。围堰期的三峡工程将大坝实施削峰调度,拦蓄洪水5亿立方米左右,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压力。
    2007年7月30日,每秒52500立方米洪峰通过三峡大坝。按照长江防总下达的调度令,三峡水库按每秒48000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泄,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2007年汛期,三峡工程共拦蓄洪水逾10亿立方米。
    2009年汛期,三峡水库通过削峰等防洪运用,拦蓄洪水43亿立方米。如果没有三峡水库拦洪削峰,荆江河段的水位将会达到甚至超过警戒水位。仅布防劳力补助费一项,就减少了地方防汛成本1294万元。
                                                                                  (作者 刘文洁 )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郑斌  摄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20日
制作维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