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的“三峡模式”
“三峡模式”根植我国水电建设实践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通过从鲁布革到二滩的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探索,我国的水电工程项目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二十多年中的探索、突破,给三峡工程带来四点启示:
一是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二是从鲁布革开始的实践证明,为社会公认的“国际惯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中国的水电业主及其相应的外部环境,已基本具备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条件。三是项目管理机构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四是水电界普遍认识到,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所需要的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且具有较强处理社会公共关系和协调不同利益实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峡工程动工前,国内外几十年大型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都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峡工程的业主管理
根据三峡工程的自身特点,三峡总公司对工程建设管理实行矩阵式的管理构架。
在设计管理上,三峡总公司委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全面承担。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由国务院审查批准,初步设计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查批准,技术设计由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组织审批,招标设计由三峡总公司批准,施工详图设计由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会同各监理单位批准。
三峡工程不论在设计或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一系列重大问题,能否准确而果断地决策,是三峡工程建设不走弯路的关键因素。十年来,中国三峡总公司在广泛征求专家和有实践经验者意见的基础上,从三峡工程的实际出发,不停留在固有的经验和习惯上,发挥集体智慧,鼓励并坚持创新,成功地决策了一系列重大的管理和技术问题,有力地保证了工程的实施。
三峡工程的招标管理
招标目的是准确选择对三峡工程最有利的承包商。三峡工程自开工起就实行了招标承包制,运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择优选择承包商,以形成相对最优的施工组合。三峡工程实行分项招标。
三峡工程严格按照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评标、集体决策的原则,制定了严格的招标程序:编制招标设计文件,经审查批准后公开发售标书,投标者购买标书并编制投标文件,在公证机构代表监督下公开开标,三峡总公司聘请有资格的外部专家评议并尽可能量化,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特点按报价、业绩、技术、信誉等多方面不同的加权打分,汇总排序提交给总公司领导班子集体决标。在这 一完整的程序中,坚持排除各种内外干扰,坚决抵制不规范行为,保证招标工作的成功。
招投标制使全国最精锐的施工队伍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大展身手,使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三峡工程中得到应用。在一、二期工程建设中,坝区15.28平方公里汇集了17家主要参建单位,合同成为维系参建各方的纽带。在合同管理的基础上,三峡总公司又创建了协作管理机制,让各路大军在竞争中讲协作,在协作中有竞争。
三峡工程的监理管理
建设监理制是保证工程建设达到预期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的重要制度。专家们认为,三峡工程监理的含义分三个层次:
三峡工程的项目监理――是中国三峡总公司,他对国家全面负责三峡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的工程监理――是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他对各个分项施工监理进行协调整合。
三峡工程的施工监理――由三峡总公司选聘的有监理资格的公司、设计院等单位担任,他们分项对承包单位进行合同履行监理,分项监督施工,有权发布开工令和停工令,有权协调甲乙方和设计方合同外的补偿和索赔,有责任进行现场过程检查、安全监督,有责任审查设计施工详图。过去十年间,三峡总公司共聘用委托施工监理单位五个,高峰期人数近千人。
三峡工程的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也是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的第一线。三峡工程采取决标后正式授标,并开始合同谈判,合同谈判的依据是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商的投标文件共同认可的条款为基础,予以具体条款化,然后双方签约。三峡工程的合同额都非常巨大,如泄洪坝段、厂房坝段、发电机组、船闸等合同,其中金额最大的为66.85亿元,每一个合同执行期都长达数年。
三峡工程的合同文本参照国际通用的FIDIC条款,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结合中国的实际,采用单价合同和总价合同两种形式,而单价合同或总价合同根据合同执行期的长短又可采用固定价或浮动价两种形式。按年度计划量在年初由业主支付15%?20%的预付款,合同款每月结算一次,逐月按照完成量比例扣回预付款。在每次结算中甲方扣留3%的质保金,在决算时偿还给承包商。合同执行过程必然会出现的各种偏差,承包商通过监理反馈给三峡总公司的项目部,如果是设计图纸和技术上的问题,则会同设计单位的现场代表予以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及时反馈到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经决策后实施。十年来,三峡工程较好地处理了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
三峡工程资本金制度
项目法人 负责制确立后,如何筹集工程资金成了第一大难题。中国三峡总公司根据市场和政策环境,对三峡工程的资金筹措方案和财务能力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保证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保持合理的资本负债结构,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控制项目财务风险”的创新思路,提出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并向国家建议设立三峡基金,在全国范围内,每度电征收三到七厘钱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三峡总公司向国家建议批准,把三峡基金作为国家对三峡总公司投入的资本金,为三峡工程面向市场融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1年,又向国家建议,让三峡总公司作为国家的投资主体,实施长江流域的滚动开发。这些建议得到国家批准。
这些创新的思路都得到了国家的积极支持。国务院同时批准,把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葛洲坝电厂划归中国三峡总公司,电厂利润和所得税全部作为三峡基金,支持三峡工程建设。
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过去十年里,三峡基金共征收到位388亿元。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占三峡工程投资的42%,也是三峡工程最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解决了工程建设初期的建设风险与资金需求的矛盾。与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的英吉利海底邃道和伊泰普电站相比,三峡工程财务压力远远小于他们。
十年来,我们通过推行限额设计,规范地组织招投标,全面推行预算管理,费用实行归口管理,加强投资计划和立项控制,进行经常性的投资跟踪预测和风险分析,有效地控制了三峡工程投资。到2002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890亿元,其中,移民投资和工程投资接近各占一半。三峡工程用接近一半的投资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大坝建设任务,完成了70万人的移民任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们坚持管理创新密不可分。
2003年,三峡工程建设管理正在深化,首批机组投产运行后,经营管理会使工程建设管理再上一个台阶,三峡工程预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发布日期:2003年05月30日